close



巴菲特給投資人最重要的忠告()

常有投資人問巴菲特:投資人最重要的守則是什麼?他總是回答如下:
Rule No.1 : Never lose money.
Rule No.2 : Never forget rule No.1

這回答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顯得太過於理所當然,以至於說了等於沒說一樣。因此絕大部分的投資人看了之後,想也沒想就跳過去了。如同在《獨立思考》這篇文章中,蘇格拉底說:「對此領域我只是個外行人,我需要了解你在說什麼,以及為什麼這麼說」。投資人如果仔細思考巴菲特為什麼要這麼說,我想投資人一定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獨立思考的重點不在於快速,而在於深度。惟有徹底想通之後,思考的結果才能為你所用。



巴菲特給投資人最重要的忠告()

「投資絕對不要虧錢」。是的,有誰投資會想要虧錢呢?但個人的期望與讓此期望成真的能力是兩回事,可是許多的投資人卻把兩者混在一起了。尤其人性天生是傾向於過度自信。正如巴菲特常提到的,有些人謊話說多了,連自己都會被自己騙了,信以為真。其結果自然可知。投資不要虧錢是最起碼的要求,但如何達成此目標呢?大部分的投資人可能就不是很清楚了。

投資股票其實和投資其他任何生意或事業一樣,需要一套嚴謹的計畫。投資大事業固然要有詳盡的事前規劃與評估,即使做小生意、擺麵攤也必然會在心中盤算一番,因為這些都是用得來不易的血汗錢來投資的。

如在投資基本觀念這篇文章中提到,所謂的「投資計劃」就是在進行買進或賣出的投資決策前,對於自己的投資目標、投資策略、投資標的、以及自己的性格特質等要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最好是形諸文字把它寫下來。但令人不解的是,一旦投資標的轉到了股票,突然地這些錢好像都不是錢了。平時購買生活用品精打細算、貨比三家、斤斤計較的人在毫無投資計畫的情況下,用大把的血汗錢「進、出」股市,(像不像日本號稱不是入侵中國而是進、出中國,或是台灣光復節變成台灣終戰紀念日?),而以為是在進行投資。

「投資絕不能虧錢」,巴菲特如此地諄諄告誡他的聽眾。我喃喃自語地反覆咀嚼著這句話,並不斷地問自己:如何才能做到這點呢?



巴菲特給投資人最重要的忠告()

低買、高賣就不會虧錢了,這是三尺稚童都知道的答案。但深入想想,其實這答案中隱藏了兩種意思。其一是不管以何種價格買進,設法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在獨占的市場裡就是如此運作的,如以前的中油、台電、及中華電信等國營事業。但在股市可行不通,因為股市相對之下是幾近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如果你只是主觀地或一廂情願地認為會有人出更高的價格買走而買進,那基本上就是所謂的投機

第二個意思就是相對於應有價值(或內含價值)很低的價格買進,而後以較高的價格賣出。當然有人會說價值的判斷也是因人而異。是沒錯,但除了很少數極其稀有的物品外,絕大多數的物品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行情或公認的價值範圍。而有些東西如現金流量,我們更可概略地估算出其應有價值。

雖然前述兩者多少都含有主觀判斷的成份,但程度明顯不同。以機率的概念來說,要能達到買低、賣高的投資目標而言,後者的機率遠大於前者,而後者即是所謂的「價值投資」的概念:用五毛買一塊。

現在關鍵問題來了:我們要如何判斷或估算該投資標的的應有價值或內含價值呢?要能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學習成為所謂的「行家」,精於鑑價,如同買賣骨董、藝術、珍玩、收藏品一樣。

「鑑價」在股票市場即是估算股票的內含價值,學習此一鑑價能力是投資人進入股市的首要條件。巴菲特說:「投資其實就是弄懂兩件事:一是如何估算股票價值,二是如何看待股票價格。」



巴菲特給投資人最重要的忠告()

一般人都知道,未來的一塊錢的價值不如現在一塊錢的價值(至於為什麼,也許值得深入想一想,答案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明顯),其中的差距就是所謂的折現(Discounting)所引起。

一個企業的價值等於它未來所有可以拿出來給股東的現金的「現值」的總和。舉例來說,假設有一個存錢筒,經銀行保證每年你可自其中掏出一萬元(但不能打破而全部取出),直到永遠。那你願意出多少錢買下這個存錢筒?

答案可能因人而異。有人願意花二十萬元,因為他認為這樣可以有
5%的年報酬率,這要比目前的銀行定存利率高了一倍。有人只願意出價十萬元,因為他認為長期下來銀行的定存利率會回復到5%上下的水平(但記住凱因斯的名言:長期下來我們都死了),因此認為10%的年報酬率才划算。但也有人認為非要20%以上的年報酬率不可,因為電視上的名嘴說每年20%的股市投資報酬是很容易做到的,因此他只願意出五萬元買下。最後由最高價者得標,出價二十萬的投資人買走了這個存錢筒,當然,存錢筒是個極度簡化的例子,但也已經勾勒出幾個值得投資人深思的問題:

所謂的價值或是內含價值是否因人而異,還是有其一定的範圍? l
折現率到底要用多少才合理?

存錢筒的例子中,折現率可由高的
20%到低的5%,因此投資人眼中所謂的價值由五萬到二十萬都有。我們能由此得到什麼啟發呢?



巴菲特給投資人最重要的忠告()

雖然折現的計算公式並不複雜,但「折現」卻是個滑不溜丟的概念。許多投資人雖然學過會計或財務的基本知識,但對折現概念的掌握仍然不很清楚,這可以由在估算股票價值時應該用多少的折現率人言人殊看出來。

對此點其實Munger說得很清楚,折現率其實就是機會成本的報酬率。巴菲特則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他認為折現率用多少因人而異,但要一體適用,對所有的投資機會都用相同的折現率,這樣才可以比較。

在計算現值時,除了折現率之外,另一個關鍵的數字就是預期每年的現金流量。因為計算現值的公式是死的,如果預測的現金流量估計差很多,那得出的現值也就會錯得離譜,這也就是為什麼巴菲特很重視「確定性」(Certainty)的原因了。因為巴菲特無法「確定」許多網路公司或所謂高科技公司的未來現金流量,因此他刻意避開這些族群,也避開了網路泡沫的苦果。

「確定性」在價值投資中雖然佔很關鍵的地位,其重要性卻經常被投資人所忽略。這與人性傾向於過度自信有密切關聯。我們經常對了解有限的主題發表意見或看法,在政治上尤其如此。過度自信的結果往往導致自我欺騙。在政治領域過度自信或許還可以騙些選票,在市場上自我欺騙卻會受到毫不留情且嚴厲的逞罰。



巴菲特給投資人最重要的忠告()

注重「確定性」是因為要降低可能遭受虧損的「風險」,因為「投資不要虧損」是巴菲特給投資人的第一個忠告。什麼是「確定性」呢?確定性就是未來公司獲利能力的可預測性。可預測性愈高,則其確定性也愈高,反之亦然。

影響可預測性高低的因素有許多,其一是行業特性,其二是投資人對該行業的認識深度。許多行業天生就很難做未來的預測,更何況是長期的預測。有些行業特性比較穩定,比較容易做不太離譜的預測。即使如此,投資人如果對該行業沒有較深的認識,也無法做出合理的預測。對行業的深度了解就是巴菲特所說的「能力範圍」(Circle of Competence)的一個重要因素。能力範圍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具備解讀財務報表的相關知識。

很多投資人想買某家公司股票的時候,經常會去問他在該公司或該行業的親戚或朋友,請教他們對其前景的看法作為參考。投資人認為他們一定對該行業有很深的認識,但這其實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反而是個陷阱。大部分的公司除少數高層經營階層外,一般公司員工對該公司的整體經營情況了解非常有限。尤其對投資人很關鍵的獲利模式(Business Model),除少數核心人員外,公司大部分員工幾乎無從了解。所謂的「獲利模式」就是公司如何賺錢以及如何建立或保有競爭優勢。了解一家公司的獲利模式才能讓投資人對其未來的獲利做出較好的判斷,從而提高其獲利預測的確定性。



巴菲特給投資人最重要的忠()

了解自己的「能力範圍」是想達到投資不虧損的最基本必要條件。我們看到許多投資人追逐金控風潮,買進賣出金控股票,但有多少投資人了解金控公司的獲利模式呢?

舉例來說,如果你對呆帳、呆帳提列、逾放比這些神奇數字以及如何影響銀行獲利沒有非常清楚的認識,那你就無法了解銀行如何賺錢或虧損。同樣的,如果你沒有真正了解各種責任準備科目以及這些準備金的運用情形,那你就無從了解保險公司如何賺錢。更別說金控公司包含了銀行、保險、證券、票券,這是除了極少數專精於金融領域的特定分析師以外,對即使是大部分的證券分析師都很難理解評估的領域。對絕大部分的個別投資人而言,都絕對是超出其所能理解的範圍。但看看有多少個別投資人跟著搶進殺出金融股呢?

一般人想要創業時都知道要投資自己所能了解的行業,不會去投資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可是到了投資股票時就忘了。認識自己的能力範圍關鍵不在於你知道多少,而在於你是否能夠老老實實承認那些是你不了解的。但人性很難讓自己承認不懂某些東西,過度自信的結果常使投資人買進自己以為了解其實並不熟悉的公司的股票。

所以巴菲特諄諄告誡投資人要緊守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來做投資,千萬不要看著別人賺錢容易而眼紅就衝動跟進。每個人的能力範圍都不相同,別人能賺得到的錢自己不見得賺得到,對別人在股市大賺錢要能淡然處之。能夠深切體認這點,了解自己確實知道什麼,承認自己不懂什麼,就可大大降低投資的風險了。但此點說來容易做來難,因為基本上這是違反人類貪婪且傾向自我膨脹的天性。




巴菲特給投資人最重要的忠告()

為什麼投資人會買進他不熟悉的領域的股票呢?這可能是受到買賣股票的程序太過容易且股市交易過於日常生活化所引起的錯覺,認為股票投資還不就是那麼回事,打通電話給營業員或電腦網路上按個鍵就成交了,反而因此忽略了其中隱含著的巨大風險。加上偶爾的好運氣讓許多投資人以為自己掌握到了股市賺錢的竅門,更使其對股市風險毫無警覺。

「能力範圍」除了要能了解公司行業之外,具備解讀財務報表的知識絕對是不可少的。許多投資人研讀巴菲特相關的書籍及他的投資理念,卻忘了學習巴菲特所擁有的精湛的財務知識與獨到見解。巴菲特在買進任何公司的股票前都已熟讀其好幾年的公司年報與相關財務資料。巴菲特一年要讀數百份的公司年報,他對公司財報的熟稔程度
---Munger所描述的—-就如你、我的呼吸一樣自然。巴菲特在這方面的能力範圍卻常被投資人所忽略了。

台灣的大部分個別投資人從來不看、也不懂公司的財務報表。少數有些概念的個別投資人偶爾會看看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但從來不會去翻閱財務報表的附註說明。只有極少數的個別投資人會去把想買進的公司的年度財務報表從頭看到尾,而這正是巴菲特的做法,而且是看最近好幾年的年度財務報表。

正確解讀公司財務報表的能力是投資人的必備要件,正如呼吸之于你、我一樣的重要。沒有解讀財務報表的能力而想在股市投資,猶如盲人騎瞎馬,非常危險。儘管如此,仍然只有極少數的個別投資人願意投注必要的精力與時間來獲取解讀財務報表的能力。絕大部分的個別投資人只想走捷徑,不是用技術線圖,就是到處打聽明牌。

也難怪外資特別垂涎台灣的股市,因為散戶所佔的比例近乎八成。誠如股市老手常說的:牛市也罷,熊市也罷,都可以賺錢,或至少不虧損;只有豬在兩頭都被宰。可是大多數的個別投資人卻是當豬而不覺,反而樂此不疲。



巴菲特給投資人最重要的忠告()

金控公司的報表看得懂嗎?航運公司呢?我必須老老實實承認我看不懂。即使是台積電(2330)、奇美電(3009)、友達電(2409)這些似乎每個投資人都耳熟能詳的名字,我也多少比大部分投資人了解這些產品與產業,但我自問真的能有把握預測這些公司未來長期的獲利情況嗎?誠實的答案是:毫無把握。雖然有些投資人在其上賺了大錢---不管是好運或真懂,我只能承認這些錢我賺不來。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跳過這些完全不懂或只是稍懂的公司,繼續尋找自己完全了解的公司。承認自己所不懂的遠比懂得多少更關鍵。

老老實實承認自己所不懂的東西,避開那些自己以為了解、其實並不真正了解的公司股票,是降低投資不確定性---也就是可能虧損的「風險」---的重要觀念。因為投資股票重要的不是它在你買進之後會漲多少,而是它在最差情況可能會跌多少,會造成多大的永久性虧損,是否在你的承受範圍。這也是巴菲特的第一個守則:Rule No.1 Never lose money.

但人性很奇怪,人們似乎對太過簡單的東西提不起興趣。好像不買些高科技公司的股票就跟不上世界潮流,與別人談起來時怕被取笑,或是怕被人認為IQ不夠高似的。在投資領域是需要起碼的IQ,而這是大部分投資人都具備的。在這以上,投資成功與否與IQ的高低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IQ太高反而經常是劣勢而非優勢,因為這會導致過度自信,而過度自信正是投資領域的致命傷。



資料來源: http://valueguide.blogspo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